新闻中心

  • 上海誉皇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 上海市一二八纪念路968号万达广场一号楼2006室
  • 邮编:200443
  • 手机:13917806030(李先生)

行业新闻

罗格朗万兆铜缆布线产品应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誉皇通讯 发表于:2012/8/12 22:18:08 点击:

     传统互联网时代,在我们的桌面端,即客户端运行了众多的应用系统、备份、安全软件等等,而在云时代,一切都将变革,在云计算数据中心端集聚了海量的计算资源,众多的服务器、存储、网络交换设备等,而在桌面端,一台“瘦终端”通过访问软件或浏览器,通过菜单式的选择,即可实现现在所需的各种应用服务,安全服务等等,其必将带来对网络交换系统的挑战,对网络路由系统的挑战,更对底层布线系统的挑战,法国罗格朗(Legrand)集团作为布线行业的先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进步走过了三类、五类、超五类、六类,现在已经走在6A(扩展六类)、七类布线的前端。
  
  布线系统作为网络系统最底层-物理层,其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能一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而大踏步前进,而作为大楼神经系统的综合布线,因其铺设到大楼内的缆线大多是在今后若干年内无法更换的,伴随云时代的到来,6A(扩展六)类以及更高带宽的布线时代已经到来。
  
  2008年美国TIA组织颁布6A类布线产品性能参数标准,作为对6A布线系统最低要求的500MHZ传输带宽及若干技术指标要求,法国罗格朗(Legrand)集团超越标准性能的6A类布线系统众多独特产品设计,让布线系统更安全,让客户的云过渡更顺畅。
  
  罗格朗LCS2系列布线产品上市以后,在国内外众多6A类项目中(如哈尔滨调度指挥中心项目等)的应用,为云时代铜缆布线系统的爆发式需求积攒能量,也为将来更多的高速率需求综合布线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方案解决经验。
  
  云时代的布线,方案产品的选择重点考虑:
  1、性能、还是性能
  桌面云的趋势,对布线系统的性能要求更高,需要满足应用的快速响应,传输,从布线系统的技术角度来说,需要带宽(MHZ)更高,抗干扰能力(如ANEXT外部串扰)更强,LCS26A类系统LCS2产品通过国家权威机构的全面测试,并同时通过多家第三方独立机构的认证(UL,ETL,3P),以保证满足网络系统的需求。测试报告显示,LCS2的性能相比于标准有很大的余量。

罗格朗万兆铜缆布线产品应用


  到性能,不得不提抗干扰,根据香农(Shannon)定理,数据传输率Rmax与信道带宽B,信噪比S/N关系为:Rmax=B*Log2(1+S/N),即影响传输速率除了有带宽更大之外,还需要保证信噪比更好,罗格朗LCS26A类系统屏蔽性能,其提供的S/FTP(外层丝网屏蔽/线对铝箔屏蔽/),能让线缆的外部近端串扰音(Alien-NEXT)和外部远端串扰音(Alien-FEXT)、综合AFEXT(PSANEXT&PSAFEXT)干扰值更小,这些参数定义来自相邻数据线缆中串扰分贝数,对于运行10G速率的线缆而言,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除线缆外,LCS26A类配线架由高品质的金属构造,在屏蔽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自带的免螺丝安装件可很好地保证每个插座和线缆可以正确接地,避免外部的干扰。
  
  2、可靠、长期可靠
  一套完整满足10Gbps传输速率的综合布线系统,需要具备长期可靠性的要求,除体现为竣工验收时的测试数据,还需要满足系统长时间运行的可靠性。系统的可靠体现在多方面,而一些细节的设计或变动将使得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升,举个例子,6A类线缆直径将达到23AWG,加上屏蔽护套等,使得扩展六类线缆强度更大,外皮更硬,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施工端接的不规范或其他原因,验收时系统是满足要求的,而使用时会出现某些模块端接处出现断线导致系统连接中断,主要原因即是线缆的张应力导致,罗格朗LCS2布线系统产品设计时的一些独到细微之处却能很好解决如此问题。
  配线架端独特的单模块理线结构设计,保证每根6A类线缆均受力于配线架自带理线架上,而其线缆重量、应力均不作用于模块端接处。
  模块后端独特的端帽设计,保证工作区端模块端接完毕后线缆的张力均作用于端帽上,而对模块端接处没有影响,保证连接性能。
  所以说,系统的可靠来源于元件的可靠,中间件的可靠,整体的可靠。
  一套满足桌面云需求的综合布线系统应该是一个从初始设计、产品选型、方案实施及后期运维均是满足可靠性、高性能、灵活可变的整体集成,作为综合布线方案提供商第一阵营的罗格朗(Legrand)集团,其整体解决方案从细节之处为云时代到来做好准备,包括模块端接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为了更高性能更大灵活性做的一些努力,都是为了满足越来越高网络传输速率的要求,IT行业正在高速进入“云计算时代”,布线行业也将迎来桌面全6A时代。

上一篇文章: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从无线网络趋势看MOTO系统无线网络理念